动真碰硬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成常态
动真碰硬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成常态🔚《动真碰硬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成常态》🌮美国不断破坏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多边体系,先后退出世界卫生组织、《开放天空条约》,干扰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遴选进程;对别国极限施压,动辄挥舞制裁大棒,滥用长臂管辖。
历史的创造者究竟是少数英雄人物,还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早在16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毛泽东同志也多次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当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马克思对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融合,是一种古典的“大哲学”视野在近现代学科分化基础上的再生。西方古典的“大哲学”视野被强调科学独立于哲学、经济学独立于伦理学的近现代学术传统全面取代了。由此,整体性的现代性问题即“人在现代社会境遇中如何发展自己的潜能”,就被分割为两类学科领域:一类是主观性的价值规范问题,属于研究个人道德选择的道德哲学领域;另一类是客观性的事实规律问题,划归研究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经济科学和政治科学。这种学科分化固然有其进步性与合理性,却系统地遮蔽了整体性的现代性问题。只有重新开启“大哲学”视野,将政治经济学与哲学结合起来,才能够统观现代性的整体轮廓,透视其内部结构,进而探究现代境遇中人的发展问题。兼具古典学养与现代视野的马克思,力图重新整合哲学与经济学之间日益扩大的裂痕,从而继承并发展古典的“大哲学”视野。
从现实来看,加强党的领导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创新的迫切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多方面矛盾问题的复合叠加,从客观上呼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也为之提供了丰厚的实践材料和广阔的研究空间。然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发展战略、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原创能力、学术评价、管理制度、人才队伍和学风等方面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破解这些问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界在自我反省中修复、在总结得失中精进,更要求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顶层设计,统筹协同多方力量推动总体建构。,其次是拓展互利合作。对中美两国来说,合作共赢不仅仅体现在发展、安全、全球治理等可看得见的“显性”共同利益上,更体现在不冲突、不对抗这样平时感觉不到、一旦失去则会颠覆双边关系的“隐性”共同利益上。
互联网正在促使社会系统结构和运转机制等全方位调整革新,促使国家治理环境和治理基础、治理对象和治理主体发生深刻变化。总书记指出,“信息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如何发挥信息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重要作用,促进国家治理更加科学、透明和公正;如何引导人民有序参与国家治理,是网信战线的使命。,《通知》强调,组织开展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活动,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各地区各部门要把组织开展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活动的一项重点任务,精心组织安排、突出思想内涵、注重群众参与,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使其成为广大干部群众感悟党的丰功伟绩、学习党的崇高精神的生动课堂。
从历史来看,重视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传统。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努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大量翻译和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与各种错误思潮论战,培养党的理论研究队伍,团结、动员和保护进步知识分子,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日益深入地探讨中国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种问题,发展进步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制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远景规划,积极推进科研和教学机构建设,探索党领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具体办法,形成《科学工作十四条》《高教六十条》《文艺八条》等文件。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教训,推动思想解放、鼓励学术创新,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管理与规划,全方位资助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有对哲学社会科学地位、功能的深刻认识,有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高度自觉,在把握政治方向、倡导优良学风、提供研究条件、实现规范管理、培养人才队伍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日益走向成熟,引领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发展创新、承担历史重托。,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第一次用“小康社会”喻指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30多年来,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不断丰富,小康社会的建设持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步入新阶段、跃上新境界。
【編輯:未知】
相关新闻
- 中青年干部敢于斗争要善于“放下”自我 2023-03-31 10:55
- 牢牢掌握改革开放行稳致远的方法论 2023-03-31 11:10
- 做好群众工作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 2023-03-31 11:00
- 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2023-03-31 10:53
- 双向互融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 2023-03-31 11:06
相关新发布
- 反腐重在加强上位监督 2023-03-31 11:04
- 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分级行使所有权改革 2023-03-31 10:47
- 潮起前海: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前沿 2023-03-31 10:40
- 以解决时代问题为使命的哲学 2023-03-31 11:13
- 为什么中国的对外开放能够取得成功? 2023-03-31 11:10